標題:
CAGED 和弦推算法
[打印本頁]
作者:
AlexStudio
時間:
2009-4-3 14:13
標題:
CAGED 和弦推算法
本帖最後由 AlexStudio 於 2011-5-30 05:01 編輯
* N; I7 n& a* z6 E3 E$ F; W T
4 E7 U3 _4 c1 C, {# d/ h4 @) V
每一個和弦都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按法,尤其是在變換把位時,經常需要推算最方便的按法。CAGED 是一種基本的大調和弦 major chord 推算法,用這五個和弦的指形,可以推出不同把位的和弦位置。
3 z8 x$ ~6 ]4 d' f
7 f( U. C6 X' ^" z" a; B# g2 t1 M
首先來看看這五種和弦的指形:
1 B2 w E/ _, V
; G# H6 n5 j6 p, n9 ^4 r
; h: ]1 o6 _5 h" D$ B; n# S0 C: O
, G3 Z5 z' u, E5 g1 f/ I# k
8 W# g5 D/ k: O# d
注意這五個和弦與上弦枕的位置關係。在高把位時,必須以食指取代弦枕的位置,來按出封閉和弦。圖中 R 代表該和弦 Do 的位置,3 代表 Mi,5 代表 So。R35 即為大三和弦的構成音。
( n) D% P! O8 {) S$ c. }- {% B
, C7 B _7 `: N2 G0 @5 s. ~
首先來看 C 大調和弦的五種按法:
. \& u1 p* H1 m, n5 }) F/ k" L. H5 A
空和弦C形
第三把位A形
第五把位G形
4 p D( ^% F5 l, f' r
" L$ r! A$ c& U
第八把位E形
第十把位D形
' r# h5 h7 b) J8 ]
+ b R& H( @2 ]" n9 p5 W/ m, o
以CAGED的順序,可以輕鬆推出5種C大調和弦的位置。推算時,主要以第五六弦的根音R為準,使用D形時則以第四弦的根音R為準。
) N6 ~# Z1 A% Y0 |+ m, |% p0 R) y
+ \, D1 k8 {4 I
再以A大調和弦為例說明,來看 A 大調和弦的五種按法:
, S1 Z8 J. [- Q' r/ a3 l
空和弦A形
第二把位G形
第五把位E形
( L) ]* ]* d8 K% n0 R+ w4 ^
$ W# S* G2 Z e* Y; o0 O
第七把位D形
第九把位回到C形
* s! M: u+ D. ^( p
2 |: v8 r* z9 L) h# `9 C
依此法類推,即可輕鬆掌握這五個和弦25種按法!!
2 ?, c3 W) e/ ]3 P- R& I4 Z4 l" R ?
& i* p' C% U4 X# F. ^) i1 b: N5 W
英文聽力好的,可以參考
教學影片
3 r; @' v" m% d, r4 m+ i* u: z% l3 U
[Youtube]<object width="445" height="364"><param name="movie" value="http://www.youtube.com/v/-gmLUTZD94M&hl=en&fs=1&border=1"></param><param name="allowFullScreen" value="true"></param><param name="allowscriptaccess" value="always"></param><embed src="http://www.youtube.com/v/-gmLUTZD94M&hl=en&fs=1&border=1" type="application/x-shockwave-flash" allowscriptaccess="always" allowfullscreen="true" width="445" height="364"></embed></object>[/Youtube]
作者:
PrinceSir
時間:
2009-4-3 15:36
剛好之前有琴友在民謠版問這個問題耶
) \5 ^$ i! V: R% a
, ?/ P9 L# Q0 |: ~. `' p" P
可以參考看看一下這篇
作者:
smallko101
時間:
2011-5-30 00:09
樂理學的不是很好,應該是說沒有學!
3 S3 j" ~) h: N; O3 A( p
但是只要人家教就用心的學
作者:
smallko101
時間:
2011-5-30 00:40
除了練好吉他、英文也要練好
$ K( v5 q! x- |
不然真的很難走出去
歡迎光臨 小新吉他館-自學木吉他、電吉他、烏克麗麗、貝斯、木箱鼓、電子琴、採譜 教學網站 (http://gita.idv.tw/bbs/)
Powered by Discuz! 7.2